12月18日,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組織召開科技成果評價會,由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齊濤和朱兆武團隊針對西藏鹽湖特點研發的碳酸鹽型鹽湖多官能團螯合萃取-三相反應提鋰新技術成功通過評審,首次在西藏地區實現鹵水直接制備電池級碳酸鋰,為西藏碳酸鹽型鹽湖鋰資源的高效綠色利用提供了新途徑。
專家組認為,該項目技術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新工藝的創新性和難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項目成果具有顯著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鋰是關鍵的能源金屬,在電子器件、新能源汽車以及儲能領域應用廣泛。 “我國鋰資源儲量豐富,約占世界總儲量7%,但我國鋰鹽生產對外依存度很高。”朱兆武直言。
我國約80%的可開采鋰資源儲存于青海高鎂鹽湖和西藏鹽湖中,目前鹽湖鋰鹽產能主要集中于青海地區,西藏鋰資源利用開發程度較低,僅有扎布耶鹽湖在進行工業生產,年生產碳酸鋰精礦5000噸。
“西藏低鎂鹽湖多為碳酸型鹽湖,鋰資源平均品位較青海鹽湖更高,其中結則茶卡和扎布耶儲量最大,分別約200萬噸和180萬噸(以碳酸鋰計),占藏區鹽湖總儲量的30%左右。”朱兆武說。由于西藏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當地工業基礎較為薄弱,應急處置和救援能力有限,不能大規模使用強酸強堿等危險性較大的化工原料,而且電力和淡水資源緊缺,諸多因素疊加導致西藏鹽湖提鋰技術發展極為緩慢,至今未能實現大規模生產。
齊濤和朱兆武團隊針對西藏鹽湖研究開發了“碳酸鹽型鹽湖多官能團螯合萃取-三相反應提鋰”新技術,該技術根據西藏鹽湖的特點,采用團隊自主研發的萃取體系,通過“預處理-萃取-反萃-熱解”等工藝流程,首次在西藏地區實現了鹵水直接制備電池級碳酸鋰。
新技術工藝流程中構建了“鈣循環”“碳循環”“水循環”和“萃取體系循環”四個循環體系,使得技術的能耗、物耗和水耗與其他技術相比均處于較低水平,保證了技術的高清潔度。
2021年8月,團隊與合作企業西藏國能礦業發展有限公司、上海意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西藏阿里結則茶卡鹽湖礦區建成了全球最高海拔(4600m)的電池級碳酸鋰中試生產線,于10月底完成全部試驗,生產了數噸準電池級碳酸鋰產品,并打通了全部工藝流程。
朱兆武表示,新技術生產過程大大減少廢渣和廢氣產生,萃取體系無毒無害,水溶性低,技術成熟度高,風險小,適合大規模復制,短時間內就可以釋放產能,當該技術在西藏大規模生產以后,將使我國鋰資源供給更有保障。
|